上海是遠東的國際金融中心。但是,如果我們把歷史的眼光回溯一個半世紀,或者更久遠的話,我們會發現,上海金融業的發展和變遷,側面可以看出近代中國社會艱難轉型的縮影。
得天獨厚:上海發展金融業的優勢和條件
上海是長江的入???,位于中國海岸線的中間部分,海陸交通非常便利。江浙一帶是當時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商業貿易隨之興起。交通便捷與商貿發達結合在一起,必然有大量的資金服務需求。此外,近代中國第一塊租界就是在上海產生的。1845年,英國提出要在上海有一塊相對固定的區域,讓商人們居住從事商貿活動。后來,英、美、法三國和當時上海地方政府達成關于在上海設立租界的協定。租界是半殖民地中國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屈辱的見證。租界建立后,很多外來的新鮮事物陸續經由上海傳入中國,包括金融機構、金融理念和金融實物等,這給上海帶來了其他地區所不具備的條件和優勢。
伴隨著上海開埠,在原有商貿發展的基礎上,近代一些著名工業集團開始出現,如江南制造局,是今天江南造船集團的前身,是中國第一家專門從事重工業生產的企業,如當時的武器、炮艦等軍火工業品。此外還有上海機器織布局、輪船招商局和電報局等。近代中國的輕工業中,如棉紡織業、面粉業、火柴業等等,也是在上海率先出現,并形成了相應的行業和產業規模。
企業的發展需要資金,需要專門的金融服務。一方面,需要用資金的時候,企業希望有專門的機構可以把錢貸放給它,當它有了生產收入的時候,它也需要暫時或者長時間地把錢委托金融機構存放起來等等。這些都為上海金融在傳統低水平的基礎上起飛,迎來近代意義的金融業的產生,創造了物質前提。
進取、開放、包容與合作:上海金融業的四大特征
進取心。上海的金融業,無論是傳統的錢莊,還是后來的華資新式銀行,都有非常強烈的進取心,它必須實時關注市場狀況,關注市場的客觀需求,抓住轉瞬即逝的機會,否則就會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開放性。在最初的時候,上海沒有幾家金融機構,都是規模非常小的錢莊。但后來上海敞開胸懷,海納百川,歡迎各地、各方、各路的資金和投資者,許多金融機構拔地而起。上海金融業的發展變遷,充分體現出上海是一座開放的城市。
包容性。上海的社會環境和風氣允許失敗,允許跌跟頭,各行各業的人都可以進入金融行業。無論是金融業內部,還是金融業與其他行業之間,上海金融業的包容性,是其他地方不能比擬的。
合作精神。在上海的投資者和金融活動家,既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也有來自海外的。市場競爭的殘酷性需要彼此的團結合作。金融業的資金關系是一個鏈條,一環一環緊密相扣,這就需要所有的參與者都恪守信用,如果哪一家出了問題,凡是與它有業務往來的機構,都會遇到困難。所以,合作的精神、合作的意識、合作的行動都不可或缺。在上海金融業的發展變遷中,可以看到非常充分的合作精神。
進取、開放、包容、合作,當然不僅僅限于金融業,在社會其它領域中也存在。但在金融業中,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成為行規。如上海的銀行公會和上海的錢業公會都要求會員必須遵循相應的規范性要求。
社會各行各業都離不開金融,這與金融業的專業性和服務精神是分不開的。上海的金融業不僅僅為上海的工商業服務,也不僅僅為上海這座城市服務。它還輻射周邊,擴散到整個長三角。只要金融網絡所達之處,都是上海金融業的服務對象。在近代中國,尤其是在近代上海的發展進程中,金融業都占據著極不平凡的地位。
在傳統與現代之間:近代上海金融業的三種類型
第一類是傳統的錢莊。上海的傳統金融業還有其他一些機構,北方叫“票號”,南方叫“銀號”,或者“銀樓”、“錢號”等,但歷史最久遠的還屬錢莊。早在清代中葉,錢莊已經在上海成為一種行業。到了清光緒初年的時候,有記載加入錢莊業的會館已經有一百多家。辛亥革命發生前后,大量的外國銀行涌入,許多中國本國的銀行也相繼產生,金融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錢莊由于它的機構屬性,主要做信用放款,并采取無限責任制,它適用于那些小規模和比較熟悉的客戶。但一旦規模擴大,尤其當社會時局動蕩的時候,錢莊的生存面臨很多危機。
但錢莊了不起的地方在于,雖然它的經營方式非常傳統,當傳統遇到近代化的時候,它沒有停止自己的腳步。在向近代的轉型中,錢莊也開始簽發支票,成立聯合準備庫,共同承擔行業風險,甚至還有股份制。如近代著名企業家榮德生投資錢莊業,幫助錢莊業從原來的合伙制變成股份制,規范發行股票,實行帳目公開,以取信于新一代的城市居民和工商業者。所以,當不同地區的商貿需要資金服務的時候,可以找錢莊。中國早期的出口和進口行業,甚至外國公司在中國買貨、出口等,都需要錢莊的幫助。錢莊是上海資格最老的金融機構,到后來盡管有了新式銀行,有了外國銀行,它的作用依然是不可忽視的。
第二類是外商銀行。從全國范圍來說,上海是外國銀行進入最早、數量最多的地域,鼎盛時期有三十家外商銀行同時開業。早期的外商銀行有東方銀行、匯隆銀行和阿加拉銀行,它們在后期因為各種原因都停業了。這說明,無論是中國銀行還是外國銀行,或者是本土的錢莊,都要經歷市場的競爭考驗,并不是說在上海,只要是帶個洋字頭,就保賺不賠。一方面,外商銀行之間的競爭本身就非常殘酷。另一方面,外商銀行在市場上的王牌是國際匯兌和定價權,隨著中國民族工商業和金融業的發展,外商銀行的發展并不像想象中那樣一帆風順。
在外商銀行中,不得不提的是英國的渣打銀行和匯豐銀行,它們和一般的英商銀行以及其他外國銀行不一樣。首先,這兩家銀行資本非常雄厚;其次,它們的經營方針非常明確。它們堅持發行鈔票占領市場份額,這是很多外商銀行不敢做的。在20世紀五十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推翻國民黨獨裁統治,中國社會政局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所有的西方銀行全部都走了,但是這兩家銀行始終不走,“這里是我的家,我可以離開中國其他地方,也可以離開其他國家,但是上海、中國我不走?!币恢钡礁母镩_放以后,這兩家銀行率先在中國開展業務,擴大規模。此外,這兩家銀行表現的非??犊?。它們愿意向同行貸放,在幫助別人的同時,獲得了商業上的主動。近代中國歷次戰爭賠款,很多都是通過外商銀行的借款來償還的。由此導致中國的財政、海關等都被外國政府控制。當然,在中日戰爭爆發期間,外商銀行對中國政治和中國市場的依賴性也使其遭受非常慘重的損失。
第三類是華資新式銀行。1897年,在上海成立了由中國人和中國資本開辦的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我們熟知的中國銀行1912年在上海掛牌,交通銀行成立于1908年,都比中國通商銀行要晚。中國通商銀行的章程效仿匯豐銀行,因為匯豐銀行代表當時最先進的一種制度。中國通商銀行的建立,在當時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在籌建的過程中曾有過各種不同的意見,要不要辦?怎么辦?官辦還是商辦?辦在哪里?當時的主事者盛宣懷,在傾聽各路朝臣發表不同意見的時候,他幾次陳述說:“我們要辦這家銀行,名義必須是商辦,第二地點必須是上?!?。除了中國通商銀行外,陸續有一些新的銀行在上海設立。比較著名的有“南三行”,即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和浙江興業銀行、浙江實業銀行。北方有“北四行”,即鹽業銀行、金城銀行、大陸銀行和中南銀行。華資新式銀行在上海誕生和發展,實際上標志著中國新式現代化銀行的誕生,也標志著中國近代金融業的起步。
重心南移: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
中國通商銀行在上海創立,意味著中國銀行業在上海誕生。但在當時的北京,憑借政治優勢,牢牢占據中國的金融中心地位。此外,當時的省會都有中央和省一級政府辦的金融機構,如官銀局、官錢局等。當時清朝中央政府成立的戶部銀行,相當于后來我們所說的中央銀行,都是設在北京的。一家銀行辦在北京,和政府有關系,或者說由政府控股,盈利是很穩定的。但是辛亥革命后,中國政局比較動蕩,那個時候坐穩北京是不容易的,從袁世凱到各路北洋軍閥時期,整個北洋十六年,內閣總理換了30幾位,政府不穩定,對于銀行來說就比較不利。在那個年代,如果一家銀行和政府綁的太緊,風險是非常大的。和上海相比較,在北方辦金融的政治風險越來越大。
當時上海著名的金融家李銘,曾經做過上海銀行公會的會長,雖然是一家浙江實業銀行的總經理,可是中國銀行曾經請他做董事長。中國銀行是官辦的銀行,那個時候資本超出中央銀行。他在銀行界的口碑、聲譽、理念足以擔當中國銀行的董事長,他又是上海銀行公會的會長,幾乎集金融界至高榮譽于一身。他的金融理念在當下也很有意義,如取蛋必先養雞,金融業的資金來自于客戶、來自于客商、來自于社會,所以要讓政府來輔助金融和工商業。另外他還說賺錢首先要賺洋人的錢,不要只盯著國人的錢。浙江實業銀行很早就開展了外匯業務,當然具有很大風險,但他的探索是非常有益的。
其時,上海交通便利,商貿發達,經商服務環境和市場環境穩定,受政治干擾比較小。加上租界的存在,能夠進一步抵擋政局變化的沖擊。另外很重要的是,上海已經不是只有單一的銀行和錢莊,它開始出現各式金融市場,如外匯市場和黃金期貨證券市場等等。上海的交易所是當時國內種類最多的。中國的金融中心,政府已經認定在上海,中央銀行也設在上海,總部在外灘。除了總行以外,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先后把上海作為總行或者總部,一個新的以上海為中心的金融網絡逐漸形成了。
上海金融業的發展變遷是近代以來整個中國社會發展變遷的一個部分,國家的命運和城市的命運息息相關,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上海金融業的基本格局。
作者為復旦大學中國金融史研究中心主任、歷史學系教授,本文根據東方講壇·文化上?!帮L從海上來——近代上海經濟的崛起之路” 系列演講速記稿整理而成,整理人:毛勇兵
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好紧好湿好硬国产在线视频_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_国内激情精品久久久責任編輯:韓希宇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